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季锴源

季锴源 暂无评分

管理能力 领导力

讲师官网:http://jikaiyuan.sougen.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季锴源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一代音乐巨星骤然陨落了,他的离去带走的不是声音,不是舞蹈、不是尖叫,而是错愕发愣的目光,是清冷悲凉的思考…… 一、 年少成名未必好 五岁出道、七岁夺冠、十岁成名。 迈克尔•杰克逊的童年生活可谓星光熠熠。然而,背后的艰辛、痛苦与无奈却远远超出一个儿童的心理承受。成名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不断的音乐和舞蹈练习,不间断的商业活动,缺失的童年生活和商人的强迫和操纵…… 今天,当我们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奥数班、补习班、天才班时,是否也为孩子想想,培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技能,还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创造纯真快乐的童年生活对于人的一生更重要呢? 二、 家庭教育很重要 迈克尔•杰克逊出生音乐家庭,父亲是乐队核心成员之一,从小对音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对音乐与舞蹈早已是驾轻就熟,这些都为他未来的成名之路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然而,父亲糜烂的性生活、糟糕的生活方式、冷漠的家庭环境、暴力教育和精神虐待也同样给迈克尔•杰克逊的童年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这导致迈克尔•杰克逊后期无法形成稳定的婚姻家庭、出现强迫行为、自卑心理、自我伤害等情况,以及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更糟糕的是,父亲经常指责迈克尔•杰克逊的外貌丑陋,使得敏感的迈克尔•杰克逊对自己的样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也是他后期强迫性整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评价,几乎可以确定孩子对自己的自我形象,形成基本的自我感觉、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主要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学习而不是通过父亲的言语说服来学习。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行为教育,在孩子心中塑造健康的父母形象。 三、 种族歧视很可怕 从马丁•路德•金、鲍威尔、迈克尔•乔丹、迈克尔•杰克逊到奥巴马,黑人几乎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民主、军事、体育、音乐、政治。黑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歧视的反抗。然而不可否认,他们并没有改变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的现实,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美国的种族歧视而已。一些很简单的心理学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1、对于同样的危险情境,美国白人警察会对黑人采取开枪行为,而对白人采取言语警告和沟通;2、同样的犯罪,白人陪审团会对黑人采取更重的审判……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种种族歧视的悲剧。 偏见和歧视很难被改变,然而偏见和歧视却在持续不断地制造着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之间的伤害和悲剧。我们急需要建立一个互相尊重、公平、公正和宽容的社会。然而更现实的做法是,我们每个人去努力,去适应、接受和改变这种现状。 四、 社会冷漠能杀人 迈克尔•杰克逊的死亡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我觉得首先应该是了解真相、理解和宽容。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被冷漠社会扼杀的一个典型案例。媒体的炒作让他苦不堪言,尤其是《迈克尔•杰克逊大追踪》纪录片的播出挑战着他的心理承受极限。公众的质疑让他雪上加霜,人们的好奇、揣测、窥探心理把迈克尔•杰克逊仅有的喘息空间剥夺,导致他无处可逃。 本质来说,他就是一个无人医治的心理病人,最后无奈绝望而死,摆脱所有精神痛苦,获得解脱和超越。这样的案例在中国社会也不少见。精神病人、艾滋病人、同性恋、变性人、吸毒者、罪犯、穷人、文盲、贪官、名人等等,在中国社会都还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理解和宽容。 附:见怪不怪:迈克尔•杰克逊的种种行为的心理分析。 1、 整容:父亲批评其样貌丑陋所引起的自卑心理和缺乏黑人认同感而引发的强迫性整容行为。 2、恋童:过早成名缺失童年生活,心理发育停留在童年阶段,产生心理固着。通过打造梦幻庄园来补偿童年的心理遗憾。 3、慈善:从他资助的对象来说,已经很明显,主要是为了补偿缺失的童年生活,治愈自己童年的心理伤害。 4、婚姻:取猫王的女儿莉莎•普雷斯为妻,提高自我认同感,缓解内心自卑,同时表达了潜意识里对猫王的攻击。 (下面迈克尔.杰克逊的原话可以说明这点) “自从我打破唱片纪录开始——我打破了猫王的纪录,我打破了披头士的纪录——然后呢?他们叫我畸形人,同性恋者,性骚扰小孩的怪胎!他们说我漂白了自己的皮肤,做一切可做的来诋毁我,这些都是阴谋!当我站在镜前时看着自己,我知道,我是个黑人!” 5、 再婚:由于成长于冷漠的家庭环境和见证了父亲的糜烂生活,导致他无法建立稳定的婚姻生活。 6、吸毒、酒精、药物成瘾:巨大的精神压力无法缓解,借一些手段来麻痹自己。 在节奏明快的磁性旋律中找寻宁静;在狂躁疯狂的舞步中享受安详……
  • 查看详情>>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de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六顶思考帽》经历了从理论到课程化开发的过程,可作用于企业的会议、决策、沟通、报告甚至影响个人生活,很多企业评价六顶思考帽的推行改善了企业文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能。帽子代替了思考方式六种颜色六种思考方式《六顶思考帽》形象化简单化了复杂的思维理论和思维方法,借用“帽子”来代替和隐喻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决策和群体讨论中,我们可以以更换帽子的方式提示参与者更换和调整自己的发言以及思维的方式,这个看似简单并充满人工色彩的手段极大的避免了成年人在会议讨论中的尴尬和不快,最大程度的规避了情绪可能对讨论内容及人际关系造成的障碍。加之,《六顶思考帽》又巧妙的借助颜色来分辨不同的思维方式,既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区隔,又便于我们使用和掌握。通过一种活跃而有约束力的游戏规则替代了漫无目的的争执和消耗时间的闲聊。《六顶思考帽》分别使用了六种颜色:白、红、黄、黑、绿、蓝,用来示意决策讨论中出现的不同的思考方式。白色代表纯白的含义,故用白色思考帽来表示对单纯的信息和资料的思考;红色代表火焰的颜色,热情的颜色,故用红色思考帽表示情绪知觉的思考;黑色代表阴沉、消极的颜色,故用黑色思考帽表示逻辑否定的思考;黄色代表阳光、乐观的颜色,故用黄色思考帽表示逻辑肯定的思考;绿色代表生气盎然,故用绿色思考帽表示创新和寻求方法的思考;蓝色是高高在上的天空的色彩,故用蓝色思考帽表示组织和控制的思考。平行思考替代对抗思考群策群力优于争论争辩千百年来,我们从争辩和争论中,明辨是非、探寻真理、拓展视野。从西方社会古希腊哲学兴盛时期的《苏格拉底申辩》到东方社会百家争鸣孔子的《论语》,基本上我们智慧火花的擦碰均来自于辩论、辩驳、对抗,至此所形成了我们对抗和争论的思维基础。同时这种争论也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会议、管理、讨论和决策中。随着周遭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却始终没有革新和渐进,依然使用传统的对抗型的思维方式。可是对抗型的思维方式在促进思考的过程中,呈现出对现代企业和管理的诸多诟病和障碍,例如:拖延时间,影响效率;难以产生结论;结果往往缺乏创新和建设性;容易破坏团队氛围,影响企业人际关系等等。为规避这些不利,同时发挥群体决策本身的价值,我们摒弃对抗型的思维方式,引入平行的思考方法,《六顶思考帽》的方法就是平行思考方式中最有效操作、最便捷的方法之一。目前全世界最卓有成效的决策讨论方式中,均不约而同的诉求规避争辩争论的对抗型思维,取而代之的是平行有序的思维组织并发挥集体中个人智慧的讨论方式。从美国GE的群策群力到中国华润集团的行动学习;再从催化询问技术到教练引导技巧等等,这些有效的团队决策讨论的实践中,<六顶思考帽>都无一例外的扮演着重要的工具式的作用,发挥着方法论的支持。白色帽子对应红色帽子数据思考比对情感思考在<六顶思考帽>中,白色思考帽与红色思考帽是互相对应的一组思考方式。白色思考帽关注客观的信息和数据,是单纯的提供信息和数据的一种思考方式,其中不含杂任何的情感色彩。白色思考帽的关注原则是客观、中立、信息、层次、数据、全面、针对性等方面。相比较而言,红色思考帽则关注思维中与白色完全对立的维度,就是思考中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在情绪思考中,红色思考帽的关键词是情感、直觉、预感、经验、价值观、感情等。在会议讨论和群体决策中,当需要大家来完成、补充和界定事实时,我们则一同戴上白色思考帽针对问题本身来逐一的提供客观而中立的数据和事实,以便辅助决策,输出结果达成共识。同样,当对某个方案和决策需要了解大家的看法和背景情感时,我们就需要共同戴上红色思考帽来关注每一个人的情绪和直觉了,最终让背景情感现形,以便观察可能带来的影响。黑色帽子对应黄色帽子风险思考平衡乐观思考在《六顶思考帽》中,黑色思考帽与黄色思考帽又是一组对应的思考方式,并且相互起到了辅助和制衡的作用。尤其当需要对一个方案快速评价,或者需要全面分析时,则需要充分发挥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价值了。黑色思考帽关注的方向是问题和方案的不利、风险、劣势、不足等负面的思维,特别强调一点的是每一个方向的描述结论必须符合逻辑。当一个方案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时候,企业的管理者们应该报以警觉和谨慎的态度,这时候不防一起戴上黑色思考帽来共同分析一下方案的负面的因素有哪些,以便找到风险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完善一个方案。黄色思考帽关注的方向是问题和方案积极有利的一个方面,其关键词则是乐观、积极、价值、优势、优点等内容。针对变革性事件,创新型问题,我们首选的是应该从事情的积极价值的一方面进行逻辑的思考,这时候黄色思考帽就派上用场。管理者们共同戴上黄色思考帽,“绘制”出黄色思考帽的思维地图。优秀的企业家,卓越的领导者通常都是善于戴上黄色思考帽探寻未来不容易被发现的价值和利好的。 绿色思考帽寻求方法蓝色思考帽过程控制在《六顶思考帽》中,绿色思考帽强调探索可能性和创新,而蓝色思考帽则关注整个讨论过程的有序性和思维的组织。绿色思考帽关注问题和方案的解决方法,解决方案,出主意,想办法,而且更多强调的是办法的可能性和内容的创新性。在大家都戴上绿色思考帽一同进行新方法寻找的时候,我们共同关注的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林林种种的新方法,过程中互相不批评,不对抗,大家均以能提供更多数量的新方法为导向。也许某一个没有被**和屏蔽的方法就能够解决我们的困惑,当然,更可能的是我们方法的互相促动和结合,从而产生一个更好的新方法,但无论怎样,绿色思考帽更强调大家在同一思考维度的框架下心力的不断付出。蓝色思考帽作为研讨会议的主席和问题决策的组织者。一方面要界定讨论的主题;一方面要总结大家研讨的结论,同时还要组织控制整个讨论过程的思维并提起思维的更替。<六顶思考帽>的决策讨论会议中,除却蓝色思考帽的相对独立性以外,其他全部与会人员同一个时间,均戴上同一顶思考帽来分析同一个问题。过程中,帽子的更替和思维的转换都是以戴蓝色思考帽的主持者的控制为准。当然,参与者也可以建议,由蓝色思考帽来评定是否更替思考方向。蓝色思考帽负责着<六顶思考帽>的会议进程,规定每一顶思考帽大家使用的时间,打断会议进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争论,并提示成员思维方式使用的越界。在<六顶思考帽>的会议进程中,蓝色思考帽只关注思维的使用和协调,不关注讨论的主题本身,而且在整个<六顶思考帽>的会议中与会者原则上只对蓝色思考帽发言,以期望达到高效有序。组织《讨论会议》辅助《群体决策》创建《思考组织》会议讨论是企业中重要而有效的管理形式,《六顶思考帽》则是会议讨论中有序的组织方法,可以通过《六顶思考帽》的工具和问题解决的思路,来引导完成一个会议或者一个会议中的核心问题研讨部分。尤其在信息共享、问题汇总、屏蔽争论、提升研讨效率等诸多方面成效明显。同时,在面临问题的群体决策中,《六顶思考帽》又可以清晰高效的绘出群体讨论结果的思维地图①,避免了群体思维的无序性和群体中个人思维的发散,促使所用问题决策成员均能按照《六顶思考帽》的思维导向,同一时间,针对同一问题,按照一种思考方式,或者叫戴上同样一顶思考帽来统一有序高效的完成问题的分析与决策。在一个组织中,甚至在一个企业中,学习<六顶思考帽>这种方法的人越多,效果就会越加明显。《六顶思考帽》还可以成为企业中的一种惯用语言和管理沟通的方式,成为企业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创建时俱进的思考型组织。①思维地图:即全部思维及研讨的内容成果呈现,思维地图只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当然它可以是一张写满群体研讨成果的思维脑图,也可以是讨论结果的文本或者表格。
  • 查看详情>> 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文/季锴源管理心理学专家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扮演的江洋大盗黎叔,在影片中讲了一句诙谐的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世界快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型企业或以脑力工作为主的企业开始跑马圈地。即便是原有已经封疆拓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经营者们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压力下也开始重视品牌、设计、创新等管理领域。与曾经笃信凭借机械设备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境遇有所不同的是,现代企业都无一例外的亟需依赖高知识型人才倾注他们的心血并贡献他们的才智。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正在强势取代管理历史上“以物为本”和“以资为本”的管理方法,而百年来林林总总的管理书籍却未能为饥渴的管理者提供人本管理的盛宴。人本化的管理就像一座崭新绚丽的魔术舞台,心理学就是这个舞台镁光灯下唯一的主角,接下来我向大家展示几个心理学在管理中产生神奇效应的魔术般的秘密。 谁记住了我的名字 上个月给北师大ZH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修正网站,耗时了一个多月总算基本完成,发给中心主任审阅,主任三天后只回复了我一句话的修改意见:“把我的照片换一张,网站上那张太旧了。”就像这个主任一样,我们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倾向,格外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们的照片、名字、经历都是自我组成的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轻易的在冗杂海量资料里,迅速找到自己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背道而驰的是,企业的组织化制度化管理当中,往往倾向于给每个人一个冰冷的编号或生硬的代码。如果你拨打客户热线,你会听到客服人员的数字编号,以便你在问题处理中方便联络接洽和对客服人员进行满意度评估。可恰恰正是这个看似便捷的编号起到了去个体化、去人性化的导向作用,导致投诉者不会把客服人员当成一名有独立人格的人,以至于沟通中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事件未得到满意的处理时,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无礼斥责。 同样,在企业内部,倘若上层领导能叫出员工的名字,对员工来讲就是一种关注和认可,更是一种无形而温暖的激励。既然员工对自己名字、照片、相关事件和关系如此重视和在意,那么作为管理者只要稍加留心,记住你手下员工的名字、生日,了解性格特点和爱好,并在日常管理中运用这些因素,如直呼名字,生日祝贺短信,照片上光荣榜,甚至重要节日给员工家人的信和礼物,年终嘉奖大会邀请优秀员工家人参加,就一定会令员工觉得被关注、尊重和重视,激发工作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效果,同时,一定会使管理者在员工心目中更具有影响力,提升人本管理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执行力。 忠诚来自于受益更多的一方,还是付出更多的一方 关于忠诚,需要从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起。二战期间纳粹肆意屠杀犹太人,有一位多年生活在德国的犹太商人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可以顺利逃往美国。于是想找生活在本地的德国人朋友协助两个儿子脱离险境。由于事态严峻,老商人叫来两个儿子和他们商量,应该找谁帮忙更可靠。在所有的朋友当中,最后锁定了两个人。一位是在犹太商人早起创业时曾经帮助过父亲的德国中学老师,一位是多来父亲一直资助的德国律师。老商人最后决定让两个儿子一起去找中学老师。哥俩在去的路上,弟弟改变了注意决定去找律师,他不同意为什么父亲让我们去找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而不去找资源更好更富有且多年得到父亲恩惠的律师帮忙。事情的结局是中学教师百般周折最终协助“哥哥”逃离了德国,而律师却担心被牵连偷偷的举报了“弟弟”。老商人在得知了消息之后黯然神伤的讲了一句话:“忠诚往往来自于付出更多的一方”。半个世纪以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自己的研究中再次验证了这一说法,并称之为:“承诺一致原理”。 我们当对一件事情有所付出之后,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承诺,而且随着我们付出的越多承诺的压力就越大,促使我们后续的行为和先前的承诺保持顽固的一致。夫妻两个人感情破裂,谁更不愿意走向离婚?回答是女人,错了。专业的回答应该是付出更多的那一方,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之下,女人倾向于觉得自己的青春年华弥足宝贵罢了。回到企业组织的管理中来,你不难发现,管理者在进行员工忠诚度企业文化培训的时候,总是主观臆断的强调企业为员工付出了多少,要求员工要培养回馈的态度并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实际上,类似的宣贯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要告之员工,你已经为公司付出了汗水、青春、专业且卓有成效,接下来还需再接再厉将会实现你与公司的共赢。后者,才更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对公司的责任感,减少离职率和对公司的负面评价。 组织中我们更愿意相信小道消息 假如你有三种渠道可以获得上级领导的一次口头表扬。第一种情况,领导将你请到他的办公室,他端坐在大班椅上郑重其事的对你提出表扬;第二种情况,领导在下班后的私人时间里给你打电话,信誓旦旦的对你的工作给予肯定;第三种情况,领导没有亲口和你讲,而是你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位同事凑到你的跟前来和你说,刚刚和领导一起出差回来,而领导在路上提起你的时候,对你赞不绝口。请问哪一种情况对你更有所触动,或者哪一个你更愿意信以为真。通过以上的描述,我想你一定会坚定的回答是第三种,没错了,组织中我们更愿意相信第三方传达的小道消息。 越是在正规化等级森严的组织中,第三方的信息就愈发凸显其中立客观的价值和态度,越具有趋真性。因为在多人的群体社会中,我们得到真实信息的机会就会更低,我们倾向于认为信息是有层级的并且有一定的保密原则。另外,在组织中,信息的获得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天性,避免信息不对等而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当谣传以后被证实是确切资讯的时候,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得到了强化。(而且,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性的记住了小道消息正确的事件,更何况小道消息又往往是正确的)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咨询小报和八卦新闻传播的速度是如此之快的原因了。一方面管理者在公司中要着力创建“桌面文化”杜绝以讹传讹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小道消息的渠道,将管理者希望传达的信息有效的散播到组织中去。 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正面回答你的困惑,同时给你的管理实践以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且每一个建议都扎扎实实的落定在行为操作层面。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继续思考“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是付出更多了,还是更少?”“选择中,我们是更乐于得到,还是更恐惧失去?”“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提升销售业绩,我们是应该先推荐贵的,还是先推荐便宜的商品?”“人际关系怎么才能平衡发展?”“竞聘发言的时候,你应该第几个出场?”等等。 在今天,心理学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幸福,影响着销售的业绩,还影响着你的管理能力和领导魅力,心理学影响着世界!
  • 查看详情>>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凄美匪夷的故事。美男子纳西斯(Narcissus)非常痴迷于对自己的喜爱,几乎到了无法附加的地步。一个叫爱可(Echo)的貌美女神喜欢上了他,苦苦的追求,而他却置之不理,最后爱可得不到自己的爱情抑郁而亡。之后,纳西斯对自己的痴迷越演愈烈,当他走到湖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时,竟然深深的爱上了自己完美的倒影,顾影自怜、如痴如醉,最后一跃扑向了自己的倒影。后来在纳西斯跳入湖中的地方长出了一朵迷人的鲜花,人们就用纳西斯的名字命名叫水仙花(Narcissus)。 心理学称之为“水仙花情节”意指人有自恋(narcissism)的情节。其实人人都多多少少有自恋的倾向存在,就像每一个人都有一朵在心中盛开的属于自己的“水仙花”。适度的自我肯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爱惜自己。比如写日记、网络博客、贴照片等多数是满足自恋情结的一种适度体现形式。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Seneca)说:“你对自己的看法比别人对你的看法重要得多”。但过度的自恋则会孤芳自赏、一叶障目,缺失与他人平等融洽相处的能力。 20多年前如日中天的“童话诗人”顾城,已渐渐的消失在年轻人网络和游戏的生活中。在那个只有崇拜者而没有粉丝的年代里,顾城就倔强的借助诗歌固执的生活在自己的“天国”中自恋陶醉而无法自拔。强烈的自恋情结,使他成为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顾城与妻子谢烨迁居到新西兰的激流岛,远离尘世的喧杂生活在自我世界中,打造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他惊恐于任何一个可能分享他的感情的人出现,几度劝导怀孕的妻子做流产,甚至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分享妻子对自己的感情和忠诚,表现了极端的自私和自我为中心;他又与另一崇拜者英儿种下恋情,并与妻子共处其中,公开宣称自己有两个妻子,却对闯入生活的另一男子-----自己的儿子厌恶到肆意施暴的地步,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视经济拮据的现实于不顾,极力打造自己的“女儿国”。当英儿离开他后,顾城似乎感觉到了梦想的破没,之后杀妻自杀,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度自恋的情节无节制的肆虐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终还是击垮了“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的天才诗人。 自信: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给自己积极的鼓励。 自卑: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所以总觉得己不如人。 自负: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所以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自恋:和自负差不多。就是觉得自己哪儿都比别人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恋更突出“恋”的内涵,这种对自我的好感和认可程度达到甚至超过了男人对女人的痴迷。 自恋会导致诸多人际交往中的错位和不适,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失衡。自恋的人有强烈的儿童情节,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维尔斯特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绘声绘色的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自恋的儿童心态有海阔天空的幻想,渴望获得呵护和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的肆意表现。总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多的称赞和偏爱。完全脱离了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在自我编织的虚幻的幼儿园中一方面对周围人拥有的垂涎欲滴,一方面又对周围的人颐指气使。被《时代》周刊列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的伟大教育家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在其广为人知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谈及:“人们的成长要经历三个层次:分别是依赖、独立、互赖。”从依赖别人照顾,到独立承担责任,再到合作共同开创,如此才能勾勒出从“摇篮”到“丰碑”的成熟而完美的人生曲线。 荣格说:“我+我们=完整的我”(I + We = Fully I) 抛弃以个人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以原则为中心。独善其身,充其量也不过是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扮演一个自给自足的穷人,而人生就像大型的玩具拼图游戏,独一无二的我们卯足了劲头也只能是全图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互赖、合作、双赢,我们需要一个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图块才能搭建拼成人生的全貌。 总之,一个走向成熟而互赖的人才能够与人分享内心真正的感受,同时,也能够从分享他人的内心感受中获益良多。
  • 查看详情>> 在人际的舞台的上,我们不可避免的面临冲突、矛盾、争执。可是诸多争执的背后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相左导致的。同样是一本书,商人从中看到生意,女人从中读到了爱情,哲人从中发现了真理,诗人从中悟到了韵律。绝对的客观似乎是不存在的,在人与人的交往沟通中,客观均是来自于每个人的主观。我们的家庭、经历、学识、职业都决定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和评价,都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决定了我们心中的客观。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所谓的“以己度人”就是如此了。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通常会认为别人不会加害于他;一个信守若言的人,也相信别人会履行自己的承诺。反之,一个敏感多疑的人,会认为别人总是在算计着他;一个喜欢说谎的人,也总觉得别人的讲话中真实的成分有限。 三国的曹操生性多疑,刺杀董卓失败后,途中逃至与其父结义的吕伯奢家中。当夜,吕伯奢出去买酒准备款待曹操,独留曹操与随行在家中。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霍霍的声音,并起疑心,与随行的人讲:“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接着更令他犯疑的是家人的对话:“缚而杀之,何如?”此时,曹操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狐疑和恐惧,冲进去不容分说举刀砍杀,不分男女老幼一口气杀了八口人。惊魂未定的曹操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转身看到厨房中捆绑着一头正待宰杀的猪,他突然轰然大悟,原来人家是想宰猪款待他们。之后仓促逃走,不料路上又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吕伯奢疑惑的讲:“家中宰杀了猪,我这里又打了好酒,你干嘛这么急着离开呢”。曹操现在又顾忌起吕伯奢知道真相后,告官报复他,又是一刀结果了吕伯奢的性命。末了还恶狠狠加上一句令人发指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多疑猜忌、爆裂凶残,他会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俗话说的就是“推己及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 心理学称之为“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用来说明在社交人际中主观将自己的特征、感情、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认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企业的领导拉着员工的手,不知疲倦的谈论着上市;男朋友拉着女友的手,涂抹横飞的讲述着篮球;家长拉着孩子的手,长吁短叹的告诫着人生。人际沟通中,我们会倾向于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会假设别人也同样对此报以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投射效应影响了我们认知的客观性,而往往会以自己的主观猜想和自我假设,认为对方是和你一样的状况和喜好。一位失恋后痛不欲生的人,看到了别人和女朋友分手,他就会认定对方一定也是伤心欲绝;一位一心向往着大海的人,听说有朋友到了三亚,他就会认定对方一定心旷神怡。事实也许并非如此,那个失恋的人,或许是双方都觉得相处索然寡趣而欣然分开;而那个去了海边的朋友正是因为压抑难当而寻求释放和解压。如果我们都按照自己的假定和投射去与他人沟通,结果往往是错位和失衡的,难以建立融洽的氛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像是视网膜的“盲点”,又称为“视网膜效应”。当我们看待外物的时候,在眼内视网膜的神经束汇集中心处,因为没有感光细胞而不能传感视觉,产生盲点。当盲点反馈到脑神的时候,我们却用其他的视觉成像填充了盲点的位置,使我们看东西的时候,看似是全面的。开车的时候你会有同样的感触,在我们通过观察倒车镜来判断左右的汽车和行人时,在车的侧后方是观察不到的,产生了盲点。同样,在我们认知的客观世界中,也存在着盲点,为了规避盲点,我们主观上会通过“投射、自我假设”等去填充,从而塑造了我们了解事物的全貌。 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一方面知道自己了解的客观并非客观的全貌,也无外乎“井底之蛙”的景象,不能投射到推己及人的程度。在全社会经济富豪人物不问出身的占据所有杂志报刊头版头条的时候,还有“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读书人情节恪守价值道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他人的客观也是来自于自我的主观,要知彼解己的沟通和看待。多去听取和了解他人的想法,再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想法,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避免以自我的客观去与他人沟通,才能避免四处碰壁,灰头土脸。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